过去一段时间,美国纠集欧盟日嘉30国,对中国发起了混合战,包括涵盖经济、舆论、政治、外交多个层面,严重侵害了中方利益。这次中美关税休战后,中方一次性给这些国家拉清单,全部进行反制,尤其是跳得最高的加拿大,加征75.8%的保证金。
为了遏制中国,美国在过去几年,纠集了包括日韩欧盟在内几乎所有盟友,对华发起了新一轮围堵。在这场混合战中,美国是毫无疑问的总导演。它不仅自己加关税、搞贸易壁垒,还在全球范围内散布“中国威胁论”。最新的一个例子,就是炒作所谓“中国控制了巴拿马运河”,企图离间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关系。
更深层的目的,是通过制造紧张局势,让更多国家被迫选边站,最终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中心、围堵中国的国际联盟。
欧盟的27个成员国几乎是整齐划一地跟在美国后面走。借着制裁俄罗斯的名义,它们将一些与中俄有正常贸易往来的中国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。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商业利益,更是在政治信号上踩了中方的红线——因为制裁的逻辑已经从单一事件,扩展到了制度性排斥。
展开剩余79%日本在亚洲的地理位置特殊,美国要在本地区围堵中国,日本就是重要一环。除了在技术上配合美国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,日本近期还在东海频繁挑衅,制造摩擦。科技封锁与地缘摩擦双管齐下,正是日本在这场混合战中的角色定位。
加拿大表面上是配合美国制裁的“小弟”,实际上却在经济领域与中国有深度依存关系。它一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%关税、驱逐中企,一边却长期依赖向中国出口油菜籽。中加之间的摩擦,本质是农业利益与政治立场的正面冲突。
巴拿马运河对全球贸易至关重要,美国在舆论上制造“中国控制运河”的谣言,显然是为了把巴拿马推到前台,制造一种“中国威胁拉美”的形象,好为美国的“后院”政策找借口。但巴拿马方面很快澄清,并重申运河主权属于巴拿马人民,这直接揭穿了美国的意图。
对加拿大油菜籽加征75.8%的保证金,看似只是一个农业领域的措施,但实际上击中了对方的产业命脉。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国,其中一半以上销往中国。一旦出口受阻,加拿大不仅会面临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,还会引发国内农产业链的连锁反应。
这是一次典型的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——你打击我的工业,我就锁死你的农业通道。对加拿大来说,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重创,更是在向其国内传递一个政治信号:与美国绑定反华,是有实实在在成本的。
卤化丁基橡胶是制造高端轮胎的重要材料,日本在这一领域有较强的技术优势。中方选择在此领域加税,不仅是针对日本近期的地缘挑衅,也是削弱其在高端材料市场的垄断能力。
这种做法的长远意义在于:通过市场杠杆逼迫日本企业寻找合作与妥协的空间,从而在技术封锁链上打出裂缝。
对欧盟两家银行的制裁,规模虽小,但信号极强——这是告诉欧盟,如果盲目追随美国制裁中国,中方有能力、有意愿进行回击。对金融体系的任何限制,都可能在资本市场产生放大效应,这种心理压力,足以让部分欧盟成员在未来的投票与决策中多一层顾虑。
美国在中美贸易战暂时休战后,并没有真正降温,而是换了一种打法——自己后退半步,让盟友冲在前面。这样一来,美国既能保留筹码,又能借盟友之手继续施压。
中方这次选择对加拿大、日本、欧盟的核心利益直接下手,本质上是拆解美国的“代理人战术”——让盟友明白,为美国冲锋,代价可能比收益大得多。
美国炒作巴拿马运河事件,目的是在拉美制造分裂,阻断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。但中方的外交与经济反制相结合,反而稳固了与巴拿马等国的关系。这种“反向效果”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夺主动权。
这轮反制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国家的报复,更是一次对外展示:中国在农业、科技、金融等多领域都有足够的韧性与多元化选择,不会因为单一国家的制裁而陷入被动。这种信心,会让更多潜在的“摇摆国”在跟风之前三思而行。
这场“三十国混合战”看似声势浩大,实则漏洞不少。美国想用盟友组成一张围堵中国的大网,但中国用精准反制告诉他们:谁冲在前,谁就会先疼。加拿大的油菜籽、日本的高端材料、欧盟的金融节点,这三记重拳不仅打得准,还传递出清晰信号——中国既不惹事,但也绝不怕事。
在国际博弈的长局里,真正决定胜负的,从来不是谁喊得更凶,而是谁的底牌更多、出手更准。今天的反制只是开始,未来谁还想跟风围堵中国,都必须提前算好成本。
发布于:河北省